[TIFF觀後感] Blue Heron、《選擇有罪》、《地下房客》

來到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第二天,筆者看了兩部本身經已在上月的盧卡諾影展和威尼斯影展首映的電影。筆者早前率先觀看的《地下房客》也於當天舉行首映,因此筆者也順道在這文章分享其觀後感:

Blue Heron

Blue Heron

電影圍繞一個家庭於約三十年前從匈牙利移民至加拿大復後,在當地的早期生活。這家庭一家六口,長子Jeremy(Edik Beddoes飾)與兩個弟弟、妹妹年齡差距不少,他的性格和行為也明顯孤僻。電影前半段主要圍繞這家人的日常生活,從中有不少父母之間的嚴肅對話,談及Jeremy日益嚴重的問題,其中一幕背景響著不停撞擊的聲音,散發著稍為令人不安的聲音,原來Jeremy在屋外不斷把球擲向牆壁。這本身可能是孩子正常不過的行為,但當母親跟他對話,叫他出門時,他卻完全不為所動,遲遲沒有任何反應,而這只是眾多事情的其中一個例子。Edik Beddoes飾演Jeremy時十分克制,未必有很多明顯的情緒,但深深令觀眾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掙扎。

在描述這些事情時,鏡頭不時拍攝幼女Sasha(Eylul Guven飾)的反應,觀眾或許亦好奇,她那時明白多少,是否理解正發生什麼事情。電影像近幾年的幾部佳作般,善用了數十年前的家庭攝錄影片和照片等motifs,營造親密回憶的感覺。或許這聽起來像一個平平無奇的成長電影,但它真正精彩的在於後半部份,時間來到現代,Sasha經已長大成人(Amy Zimmer飾),成為了一個電影工作者,而她正籌拍的作品正是關於他的哥哥Jeremy的。其中,她訪問了一班專業人士,向他們提供Jeremy的案例,了解以前與現在社會對此類青年的支援和處理手法。此部份的色調、鏡頭運用、質感與前半部份十分不同,看起來仿佛是一部紀錄片般。假如事情發生在現代,父母有更多資源和支援來照顧Jeremy,事情會否有所變?這電影本身取材自導演的童年,因此導演透過Sasha這角色,與觀眾一起探究這個主題。而Sasha在戲中經歷的事情亦正是導演在製作這電影時所經歷的,因此這是一部私密、用心的電影。電影尾段更以出人意表的方式來呈現Sasha的悲傷和無力感,令人心碎。

《選擇有罪》(No Other Choice)

在電影的開頭,男主角仿佛置身於天堂裡,有穩定的工作、美滿的家庭、美麗的大屋。隔天,他就從天堂跌至地獄------他被公司裁員了。勞動是榮耀、是天堂;失業是侮辱、是地獄,《選擇有罪》就是發生於這樣的世界裡,一如導演朴贊郁的舊作,題材黑暗,充滿荒誕和諷刺。男主角從起初正常地求職,到後來不擇手段地移除其他競爭者,電影的情節曲折離奇,充滿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和影像、音效處理,有些更令人拍案叫絕。同時,電影說的不只是求職,它還涉及夫妻關係、家庭關係。

到了電影尾段,筆者開始覺得劇情發展得有點過火,不知何時、怎樣才能完結。但是,導演在結局再為觀眾帶來一個轉折,加強了電影的主題,亦令前面誇張的情節變得合理------一切都是萬惡的資本主義的錯。

《地下房客》(The Man in My Basement)

電影開場簡單地交代主角Charles(Corey Hawkins飾)和故事的背景,很快就直入劇情的重心-------一個陌生白人男子Anniston(Willem Dafoe飾)到了他的門外,表示想租住他的地下房。正常來說,一般人應該不會答允這樣的要求,但Anniston以重金來吸引Charles,而且Charles本身無業並欠下房貸,因此最終也答予,相信他亦沒想到Anniston接下來的其他要求。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談及種族、血統、罪疚和枷鎖等主題,本來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考的電影,但製作團隊把他拍成一部驚慄片,加入一些看似靈異的元素,起初的確充滿神秘、懸疑感覺,但到最終卻仿佛故弄玄虛,還是依賴兩位主角的對話來道出主題。Willem Defoe本身演慣這類角色,這次找他來飾演神秘的Anniston,他不遺餘力就能營造令人不安的感覺。

圖片來源: TIFF

Next
Next

[TIFF] The Christophers首映禮紅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