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辛丹斯2018!《幼稚園老師》:對藝術的執著(內含劇透)
2018 辛丹斯電影節:香港上週正式開鑼,筆者至今看了兩部電影,其中一部就是這部《幼稚園老師》(The Kindergarten Teacher)。筆者事前已經聽說過,Maggie Gyllenhaal在這部電影的演出非常出色,甚至交出了至今最好的演出,因此抱著很大的期望進場觀影。
圖片來源: 2018 辛丹斯電影節:香港
看完《幼稚園老師》後,筆者更加確信一直以來的一個觀察:愛好藝術的人或藝術工作者真的可以對藝術非常執著。記得去年,Meryl Streep在金球獎發表得獎感言,批評美國總統Donald Trump的移民政策時,刻意指出足球和混合格鬥等運動並非藝術,被部分人批評她刻意貶低這些運動。除了藝術和非藝術之間的分別外,有些人亦很重視主流藝術和非主流藝術的分別,例如一些獨立電影愛好者或電影工作者會批評主流電影,尤其是近年大行其道的漫畫改編電影。即使是愛好非主流藝術的人,也有可能被批評喜歡比較流行的作品,而非一些不太主流的作品。大家對藝術真的很執著,而每個人執著的地方和程度也不同,戲中的Lisa(Maggie Gyllenhaal飾)或許就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在電影裡,我們對於Lisa的認識幾乎全部都圍繞藝術這元素:她喜愛藝術,尤其喜歡寫詩,但她不算是一個有才華的詩人。她一直努力地作出不同嘗試,例如參加學詩班、向丈夫分享她的作品等,希望有人能欣賞她的藝術。除了自己創作外,她也很重視身邊人的藝術修養,很希望女兒能多花時間在藝術(攝影),而不要浪費時間在派對、手機上。直到一天,她發現她任教的幼稚園裡一個學生Jimmy(Parker Sevak飾)充滿寫詩的天份,就瘋狂地著迷於他身上。她甚至執著到送他一部手機,讓他第一時間與她分享新作;與老公親熱時也立刻停下來,要炒低Jimmy的作品。Lisa對Jimmy的著迷漸變誇張,最後亦促成電影高潮部分的劇情發展。電影以文戲為主,主題是藝術和詩句,聽起來非常沉悶,筆者也不懂得如何把這故事介紹得有趣。但是,電影的高潮部分卻意外的充滿張力,本來平淡的故事也變得不平淡。
圖片來源: 2018 辛丹斯電影節:香港
當然,電影看起來不沉悶、不平淡,也實在有賴Maggie Gyllenhaal的精彩演出。這電影基本上就是完全圍繞著Lisa的角色發展,心理變化。從她一開始平淡的生活,到她朗讀Jimmy寫的詩所感到的自豪,Maggie Gyllenhaal的演出一直非常細膩。在她與導師的對談,發現導師欣賞的不是她的作品時,我們完全能感受到她的失落。之後,她知道Jimmy詩句的意思時,發現自己一方面不及助教,不受Jimmy愛戴;同時看到Jimmy被世人欣賞,自己寫的不是藝術品。這個雙重打擊簡直把她打進谷底,Maggie Gyllenhaal此時的情感爆發亦恰如其分,十分動人。在最後一場戲裡,雖然編劇加入了一些幽默的對白,但她的失望、崩潰真的令筆者看得非常心痛。
筆者對文學和詩詞沒有太多認識,亦不敢說自己對藝術有敏銳的觸覺。但是,此電影其中一個出色的地方,在於製作團體於片中詩詞時的挑選。在電影裡,我們聽的詩詞主要由Jimmy編寫,或許大家一下子未必能感受到它的美、它的意境。但是,當我們讀到Lisa編寫的詩時,我們就立刻看到兩者的差異,明白到那種高下立見的情況。即使我們本身不懂得欣賞詩句,電影所挑選的幾首詩,加上Maggie Gyllenhaal和Parker Sevak的演繹,足以讓我們見證一堆本來無意思的字詞如果組成為藝術作品。
我們或許不同意Lisa的行為,覺得她很愚蠢,但相信大家也同意她對於社會與藝術的看法。電影的最後一幕似乎就是證明了這一點。在這電影裡,我們見證一個天才的誕生,同時亦能預見一個天才如何沉沒於社會裡。世界容不下這樣的藝術家,但又容得下這類藝術品嗎?有追看筆者文章的讀者也知道,筆者主流會寫,非主流也會寫。老實說,筆者一般喜歡較喜歡非主流的電影和劇集,因為我往往在觀影的過程裡,能體會更加多。相比之下,主流的作品帶來的是更多的娛樂,相信這也是它們成為主流的原因吧!在現實世界裡,一般觀眾普遍比較關注主流的作品,這是一樣平常不過的事情。筆者唯有寄望,他們會因主流作品而喜愛這種媒介,再嘗試一些非主流的作品,最終能找到他們心目中的藝術品吧!
預告片:
故事簡介:
40歲的Lisa任職幼稚園教師,家庭生活及工作都了無生趣,令她漸感麻木;唯一的人生樂趣就是在晚上參加詩詞班,逃避枯燥乏味的生活。一天,她發現幼稚園班上一位五歲學生是個天賦奇才,只要加以栽培,他或者可以一圓她失落的夢想,成為偉大詩人。為了不讓男孩的天份被埋沒,淪為平庸的凡人,Lisa越過了作為老師的界線,甚至押上自己的事業、家庭和自由。
資料來源: 2018 辛丹斯電影節: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