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能預見的未來?《十年台灣》的五個故事!!

三年前,《十年》在爭議聲下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電影以五個短篇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都由香港的新晉導演執導,並與香港的政治、社會環境息息相關,說出了不少香港人對未來的憂慮。在《十年》之後,製作團隊展開了「十年國際計劃」,與日本、台灣、泰國電影人合作製作三部《十年》電影,以探視當前隱憂作出發點,預測未來社會境況,道出人民生活變化。從去年11月起,《十年日本》、《十年泰國》相繼在香港上映,而現時最後一部電影《十年台灣》亦於上週上映。 電影由五位台灣新晉導演——勒嘎 · 舒米、鄒隆娜、呂柏勳、謝沛如、廖克發執導,主題跟台灣緊緊相扣,承載了對台灣不遠未來的深層思索和濃烈關懷,分別以原住民語、台語、國語和英語拍攝而成,展現對台灣不同社群的多元關注。

筆者上月幸得片商邀請在同一日觀看全部四部《十年》電影。那次是筆者第二次觀看香港版的《十年》,對戲中各個故事的感覺依然強烈,並沒有因時間而淡化。或許因為文化和語言的緣故,筆者在《十年》之外最喜歡的就是《十年台灣》。香港版的《十年》有非常強烈的政治控訴,台灣在去年經歷九合一大選,今年一國兩制等事情又引起關注,相信不少香港觀眾也會預期《十年台灣》有強烈的政治意味。結果,電影的五個故事都沒有直接地談論政治,而是圍繞各樣社會問題,相信這一點會令不少觀眾意外。不過,十年國際計劃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讓國際的觀眾了解不同地區的社會和文化,而《十年台灣》的五位導演就正正透過五個故事來道出他們所關注的議題,與觀眾分享他們的看法。

以下是《十年台灣》的五個故事、導演和筆者的一些看法:

《惡靈罐頭》

2027年,一位蘭嶼島上的達悟族獨居老人,平日靠著種植芋頭維生,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但看似安詳平靜的日子底下,卻掩藏不住老人內心深埋多年的恐懼,而隨著一場颱風的侵襲,這個被世人遺忘的恐懼將被翻攪出來……

導演的話:

1978 當時的政府,以興建「魚罐頭工廠」為名義,欺騙了達悟族人在蘭嶼興建低階核廢料貯存場,並將核廢料堆放在島上至今已有35年之久 ,數量十萬多桶的低階放射性核廢料,貯存期間安全燈也頻頻亮起,輻射外洩、核廢桶嚴重破損、鏽蝕等問題,引發達悟族人長年的抗爭。

2016 蔡英文新政府上任,喊著2025非核家園的口號,承諾蘭嶼達悟族人十年內會將核廢遷出蘭嶼,但一年年的過去 ,政府的承諾ㄧ再跳票,遲遲得不到回應,而被蘭嶼的達悟族人稱之為「惡靈」的核廢料依然在島上,面對政府始終無法解決核廢料的問題,十年又十年的等待,族人們每天都必須活這樣的夢魘與恐懼之中……

觀後感:

在《十年台灣》的五個故事裡,《惡靈罐頭》是最為簡單和直接的,整個故事幾乎沒有對白,完全以影像來表達族人對這些「惡靈」的恐懼。相信觀眾不必對議題有深入了解,也能大概感受到他們的擔憂。

《942》

圖片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圖片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2017年9月30日,2027年9月30日,同為移工的兩個編號942、899的女看護,在不同時空裡找到了彼此,然而今日的選擇造就明日的命運,時空隧道通向的十年後,會是一片藍天嗎?

導演的話:

我一直覺得命運像一條風管,無形並跨越時空,由今天的人決定明天的通向。今天的我經常不在台灣,今天的我經常冷眼逃避身處社會的問題,因為要搞定我自己就已經精疲力盡了。但是當我離開家鄉卻發現台灣是最舒適的家,而這個家正在衰敗、可能即將不再時,我明白,唯有好好耕耘腳下這片或許讓人想逃離的土地,這個呼吸著同一層空氣的世界才有可能一起變好,因為風是會吹過來的,無論我去了哪裡。

942是我大學的學號,用台語聽起來像「就是妳」,我想透過這個奇怪的科幻片說的就是,我們身邊的移工朋友們其實就是未來鏡像另一面的我們自己,因為改善她們在台灣的工作權益,同理並在乎她們的聲音,是在醫護、滋養我們自己土地的行為,而良藥苦口不自知。風管下一個十年的出口,希望是個藍天。

觀看感:

《942》是《十年台洌》五個故事裡影像和敘事結構最獨特的一個故事,雖然說是一部科幻故事,但當中說的環境問題卻與我們非常密切。而且,筆者亦十分喜歡這故事有關鏡像的處理。十年計劃說的是十年後的事情,十年或不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但足以為社會帶來很大改變。這分鐘別人的遭遇,或許會是十年後我們的遭遇,這與我們口中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如出一轍。

《路半》

圖片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圖片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在城市工作的父母因家鄉村莊熱鬧帶著弟弟回鄉祭祖,且欲將祖先牌位遷移並送走神明,希望住在祖厝的哥哥-東洋能一起去城市發展。東洋不想離開,與好友們嘗試找到不錯的工作,便有留下的理由。一路上一群人一個目標的漫漫旅程,東洋會如何面對這兩難的生存選擇?

導演的話:

《路半》既是一首預言詩,也是一則正在發生的故事。當城鄉的發展越趨兩極,人們往城市裡擁擠;背鄉下駛離,在這個「工作在哪,哪就是家」的公式中,好像很容易忘記「本來」。希望藉由這支片,喚起世代可能忽略掉的,但又是不可避的近未來。

觀後感:

《路半》是電影裡筆者最喜歡的故事,電影以一段段的長鏡頭組成,跟隨著戲中的小孩/青年的腳步,以他們的角度來說故事。戲中鄉下寺廟晚上的燦爛燈火,正正對比白天時工廠的荒涼;幾個少年看到的夕陽拍得非常美麗,但同時亦映照裡他們對前路的迷茫。一起拼湊起來,就是城鄉的差距。

《蝦餃》

圖片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圖片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攝影棚裡,製片阿強正為了拍攝一支春節圍爐廣告忙得焦頭爛額。客戶陳董興高采烈地描繪著他理想中的家庭形象,然而廣告中最重要的角色—寶寶—卻臨時放劇組鴿子。為了將拍攝進行下去,阿強急需在生育率低迷的城市裡,找到另外一個寶寶……

導演的話:

我很喜歡過年。因此對於未來的想像,自然也脫離不了家庭關係。希望這是一部能和家人一起團聚觀賞的作品。

觀後感:

在五個故事裡,《蝦餃》的格調最為輕鬆,以類似偽紀錄片的形式紀錄了一個充滿荒誕意味的故事。出生率下降是不少地區正面對的問題,這故事預測了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我們的社會會變成怎樣;而導演在戲中對平權的論述亦非常有意思。

《睏眠》

圖片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圖片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未來的世界中,人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夢境,進入深沈的睡眠 (the sleep)。艾琳,是the sleep的一名忠實顧客。她不是不關心她活著的這個世界了,而是這個世界已經複雜到她無法用簡單的方式去關心。與其去面對紛紛擾擾的社會,她寧願簡單地在the sleep中尋找私人的平靜。

然而,閉上了眼睛的一切,是否就已經隔絕,是否就已經平靜?

導演的話:

台語中,「睏眠」 兩個字,失去了眼睛,就成了「困民」。

觀後感:

在《十年台灣》的五個故事裡,這故事是最隱晦、難懂的,就像《十年》裡的《冬蟬》。電影透過有關夢境和記憶的科幻故事,說出了一個有關身份認同的故事。

想了解更多未來在香港上映的電影?請瀏覽本網站的「電影播映時間表」!

圖片、資料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

Previous
Previous

[觀後感]《毒行俠》(The Mule):Clint Eastwood「自傳」?(輕微劇透)

Next
Next

全面追殺!《殺神John Wick 3》首段預告片和海報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