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曼克》(Mank):風骨

繼2014年的《失蹤罪》後,David Fincher執導的新電影《曼克》終於在Netflix上線。

《曼克》(Mank)主要圍繞Herman J. Mankiewicz(Gary Oldman飾)創作被視為影史其中一部最佳電影的《大國民》(Citizen Kane)的過程,這段歷史曾引起不少爭議,主要爭論的地方在於電影的傳奇導演Orson Welles(Tom Burke飾)有否參與劇本的創作。這電影所提供的故事版本亦有「解答」這問題,但Orson Welles並不是電影的重點人物,而電影主要圍繞的則是另一個爭議:《大國民》主角Charles Foster Kane的真實藍本人物。

電影的主線在於Herman J. Mankiewicz創作大國民的過程,起初將他描繪成一個酗酒、尖酸刻薄的角色,看起來仿佛是一個頹廢的失敗者。然而,電影之後不斷以補敘形式插入多段他的回憶片段,以他的角度來探究1930年代荷里活和社會的面貌。其中,電影花了不少篇幅講述當年加州長的選舉,兩大政黨和意識形態的鬥爭,以及傳媒的力量如何左右大局。雖然電影的劇本是由導演父親在至少十多年前創作的,但劇情卻能緊扣現時美國、甚至全世界的政治、社會氛圍,有關「假新聞」和「政治宣傳片」的主題似乎歷久常新。電影在交代一切來龍去脈後,深刻展現Herman J. Mankiewicz的風骨、機智和溫柔,將他描繪成一個值得敬佩和同情的角色,有關傳媒的力量和責任亦值得大眾警惕。

電影起初仿佛是一個Herman J. Mankiewicz的個人故事,但之後透過回憶片段裡一場場的文戲,深入地描寫1930年代社會和荷里活的面貌。即使觀眾未必了解當時美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以及荷里活與今截然不同的片廠模式和鬥爭,觀眾仍能投入至故事當中。在接近尾聲時,電影又再次細膩地描寫Mank的個人故事,令這個角色不再只是一個酒鬼,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骨氣,堅持原則的角色。Gary Oldman在戲中仿佛在飾演兩個角色,一個是1940年代的酒鬼,另一個則是1930年代十分有才華的編劇。他在電影開頭的兩種形象充滿對比,但到了電影尾段,觀眾才發現此角色始終如一。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下,他仍能無懼封殺,堅持原則,勇敢地對抗權勢,的確是一個值得敬佩的角色。

相信不少觀眾在觀影前也好奇,假如他們沒有看過《大國民》的話,能否投入至這電影裡。筆者認為,即使他們沒有看過《大國民》,仍能理解電影的劇情和主題。不過,由於這電影正正圍繞Herman J. Mankiewicz的個人經歷如何啟發他創作大國民,以及他如何參考現實人物塑造《大國民》裡的角色,因此觀眾看過《大國民》後,更能理解電影裡的典故,整個觀影過程必能更有樂趣。事實上,《曼克》以黑白拍攝,在影像和音效裡故意模仿1930至40年代黑白電影的特點,故事的結構亦與《大國民》的非常類似,因此觀眾假如接連觀看這兩部電影,必定有非一般的享受。

預告片:

故事簡介:

1930年代,文筆犀利但嗜酒如命的社會評論家和編劇Herman J. Mankiewicz與時間賽跑,趕著為Orson Welles完成《大國民》(Citizen Kane)劇本。藉由此片,觀眾能從Herman的觀點,看到當時截然不同的荷里活風貌。

想了解更多未來在香港上映的電影?請瀏覽本網站的「電影播映時間表」!

圖片、資料來源: Netflix

Previous
Previous

《怪奇物語》女主角Millie Bobby Brown將主演《復仇者聯盟4》導演科幻新作!!

Next
Next

Ana De Armas將主演《復仇者聯盟4》導演間諜新作!Gal Gadot亦會主演另一部間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