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正評!《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10大看點!!
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Benedict Cumberbatch飾)在去年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裡看過數以百萬計的未來後,表示:「我們正置身在終局裡。」(We’re in the Endgame now)。今天,萬眾期待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終於上映,我們真的置身在終局了。在這篇文章裡,筆者為大家盤點了這電影的10大看點:
1. 終局
這電影的片名為《終局之戰》,所指的除了是與Thanos(Josh Brolin飾)的終極之戰外,還代表這是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的終局。這個電影宇宙從2008年的《鐵甲奇俠》(Iron Man)開展,在這12年裡共推出了22部電影,並徹底改變了荷里活的格局,促使其他電影系列都仿傚他們開展不同的電影宇宙,當中成績有好有壞。在《鐵甲奇俠》的片尾片段裡,Nick Fury出現在Tony Stark(Robert Downey Jr.飾)的家裡,表示這世界還有很多其他超級英雄,象徵這個電影宇宙的誕生,那時候相信沒有人能想到這電影宇宙會取得這樣的成功吧!
在這12年裡,我們看著一個又一個漫畫角色在大銀幕出現,除了各自的故事線外,Marvel Studios亦加插了無限寶石和Thanos的故事線,而《終局之戰》將會為這個「無限傳奇系列」(The Infinity Sage)畫上句號。雖然Marvel Studios的主席Kevin Feige日前接受Newsweek訪問時透露,在7月上映的《蜘蛛俠:決戰千里》(Spider-Man: Far From Home)才是漫威電影宇宙第三階段(Phase 3)的最後一部作品,但普遍觀眾毫無疑問會視《終局之戰》為「無限傳奇系列」和電影宇宙第三階段的最後一集。在這電影完結後,我們能預計這電影宇宙會變得非常不同,一些角色會離去,而未來亦會出現大量新的角色,並圍繞無限寶石以外的其他故事線。
2. 票房和影評
雖然電影明天才上映,但早前展開預售已經破了大量紀錄,並令訂購網頁癱瘓。Deadline日前報導,電影單是在北美的預售票房已高達1.2億美元,而他們亦預測電影的北美開畫週末票房有可能高達3億美元,全球開畫週末票房或高達10億美元,破盡紀錄。上集《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在全球收得20.48億美元,在全球票房榜排第四。以《終局之戰》現時的走勢來看,它毫無疑問會打破這個成績,亦會超越排在票房榜第三位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20.67億美元)。現時唯一的問題是:究竟這電影能否超越影史上最賣座的兩部電影《阿凡達》(Avatar,27.88億美元)和《鐵達尼號》(Titanic,21.87億美元)呢 ?
電影的首批影評亦在今日曝光,暫時在Rotten Tomatoes的105篇影評裡獲得96%正評,並於Metacritic獲得平均78分。雖然這個分數在未來仍會有所微調,但以現時的成績來看,這電影是這個電影宇宙第三佳的作品,只是排在獲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黑豹》和這電影宇宙首作《鐵甲奇俠》之下,相信這對影迷來說將會是一個非常完滿的結局。
3. 最長的電影
漫威電影宇宙過往的電影普遍長達120至130分鐘,《終局之戰》長達181分鐘,比上集還要長半小時,是這電影宇宙至今最長的電影。外界一直關注一般觀眾在三小時裡能否忍住不去廁所,但筆者更關注的是這電影的節奏,以及它的內容能否支撐181分鐘的片長。無論對於一般電影,還是荷里活大片,三小時也算是一個頗長的長度,而過往亦有不少例子證明電影的片長與它的水準沒有直接關係。不過,作為這個長達12年的電影系列的終結,以及一部有數以十計的重要角色出現的電影,筆者認為這個片長還算合理。對於觀眾來說,這電影長達三小時,代表他們有更多時間與他們心愛的角色「相處」,絕對不是一件壞事情(雖然電影票價會相對上升)。相信一般觀眾也希望,這個長度能讓電影更充實地完結這條長達22部電影的無限寶石故事線,並為電影和部份角色帶來完美的結局。
4. 上集沒有出現的復仇者
上集,以Steve Rogers/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Chris Evans飾)為首的大部分復仇者,以及以鐵甲奇俠、奇異博士和幾位銀河守護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角色組成的分隊都分別嘗試以不同的方法擊敗Thanos,而他們最終不但失敗收場,Thanos更成功集齊6粒無限寶石,使用無限手套啪一啪手指,宇宙一半的生命化為灰塵。在《終局之戰》裡,剩下來的復仇者將會展開反擊,為他們的故友復仇。但既然上次他們集合眾人之力也未能成功,這次又憑什麼成功呢?不少觀眾都期望,上集沒有出現的重要角色———鷹眼(Hawkeye,Jeremy Renner飾)、蟻俠(Ant-Man,Paul Rudd飾)和Marvel隊長(Captain Marvel,Brie Larson飾)能為他們帶來轉機。
鷹眼從首集《雷神奇俠》(Thor)已經出現,雖然不及鐵甲奇俠等人重要,但外界本來預期他仍會在《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出現。然而,他一直沒有該電影的宣傳裡出現,網民更為他炮製不同的電影海報。最終,觀眾在看完電影後,終於明白為何他沒有在宣傳裡出現,因為他根本不在電影裡。外界普遍推測,鷹眼本來幸福快樂地與家人隱居,但Thanos手指一啪,他的家人或許全部消失,令他大受打擊,將會在《終局之戰》裡以非常不同的形象出現。而蟻俠雖然沒有在上集出現,但由於大家也知道他會在《蟻俠2:黃蜂女現身》(Ant-Man and the Wasp)裡出現,因此不感意外。在該電影的結局裡,蟻俠進入了量子領域(Quantum Realm)後,他的同伴都被Thanos變成灰塵,因此蟻俠亦被困在量子領域裡。從《終局之戰》的預告片看來,他最終也順理逃出,相信量子領域對於復仇者的反擊非常重要。最後,《Marvel隊長》於上月上映,看過電影的觀眾也知道她擁有空間寶石的力量,因此或許能與Thanos匹敵,逆轉形勢。
5. 如何擊敗Thanos
正如第4點所指,蟻俠對量子領域的認識,以及Marvel隊長的能力或會對打敗Thanos有很重要的幫助,但他們實質的計劃是什麼呢?最近Marvel發放的一系列預告片就提供了不少線索:首先,我們能看到一眾復仇者成員穿上類似太空衣的服裝,相信這很大機會是讓他們穿越量子領域的戰服。其次,在上集結尾,Thanos手指一啪,宇宙的一半人口消失,這對地球帶來沉重影響,但我們在預告片裡卻能看到鐵甲奇俠在一個似乎不太受影響的紐約市裡飛翔,而且他與美國隊長身處的後巷也似曾相識,不少影迷推測這很大機會是代表一眾復仇者將會穿越時空,回到《復仇者聯盟》的紐約之戰裡。
6. 初代復仇者聯盟
正如第1點所說,這電影將會是漫威電影宇宙至今首22部電影的終結,亦代表一些元老角色終於要離開此電影宇宙。在上集完結後,大家或許也會留意到,在首集《復仇者聯盟》擔綱的五位成員鐵甲奇俠、美國隊長、雷神Thor(Chris Hemsworth飾)、黑寡婦(Black Widow,Scarlett Johansson飾)和變形俠醫(Hulk,Mark Ruffalo飾)都巧合地沒有變成灰塵,因此他們很大機會就是此集反擊的關鍵,亦很大可能會犧牲自己。事實上,這幾位演員在電影宇宙的第一階段(2008至2012)已經開始飾演這些角色。其中,Robert Downey Jr.從系列的第一部電影已經出現,多年來多次與Marvel續約,《終局之戰》是他第10次飾演這角色,而Chris Evans、Chris Hemsworth、Scarlett Johansson、Mark Ruffalo分別將會第11、8、8、7次飾演他們的角色,因此他們都有不少機會從此離開這個系列。不過,由於《黑寡婦》電影盛傳於來年上映,因此Scarlett Johansson應該還會再次飾演這角色。
7. 變成灰塵的角色
在上集的結局裡,蜘蛛俠(Spider-Man,Tom Holland飾)、黑豹(Black Panrther,Chadwick Boseman飾)、奇異博士等角色在Thanos手指一啪後就變成灰塵。《蜘蛛俠:決戰千里》將於7月上映,而《黑豹2》和《奇異博士2》將盛傳會於未來幾年上映,因此《終局之戰》的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他們怎樣被起死回生,外界普遍推測這亦會與第5點的時間穿梭有關。雖然他們起死回生是一件毫無疑問的事情,但究竟這次「死亡」會否為他們帶來什麼心理或生理上的副作用呢?
8. 片尾片段
從《鐵甲奇俠》起,每部漫威電影宇宙的電影都有至少一段片尾片段,它們部份是為了鋪排往後電影的劇情,部份則是純粹搞笑。根據日前出席了美國首映的美國網媒Comic Book的編輯Brandon Davis,日前首映並沒有播出任何片尾片段,不知道電影在正式放映時有沒有相關片段呢?
9. Stan Lee
Marvel之父Stan Lee去年與世長辭,享年95歲。他生前幾乎在每一部Marvel電影裡客串,為觀眾帶來不少樂趣。Mashable早前報導,《終局之戰》的導演Joe Russo確認Stan Lee在這電影拍攝了他的最後一段客串片段。在上月的《Marvel隊長》裡,Marvel特意在開頭的Marvel商標片段加入向Stan Lee致敬的片段,不知道這次會否再次向他致敬呢?
10. 新一章
《終局之戰》固然是漫威電影宇宙首22部電影的終局,但同時亦標誌著這電影宇宙的一個新開始。正如上文所說,一些舊有角色很大機會從此離開這個電影宇宙,而在第二、三階段相繼出現的一些角色亦將會擔當更重要的領導角色,因此這電影很大程度有著承先啟後的意義,讓一眾舊有角色把火把正式交給新角色。不過,更令筆者關注的是,這電影會否為這電影宇宙未來的發展埋下伏線,甚至介紹一些新角色,讓觀眾知道Marvel在未來十年的部署,以及在「無限傳奇系列」之後的故事線。
想了解更多未來在香港上映的電影?請瀏覽本網站的「電影播映時間表」!
資料來源: Newsweek、Deadline、Rotten Tomatoes、Metacritic、Brandon Davis、Mash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