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墮下的對證》(Anatomy of a Fall)
在法庭裡,在缺乏錄像、可靠的目擊證人下,控辯雙方只能嘗試舉出不同的證據、口供,呈現出兩個截然不同的說法,以說服法官或陪審團,他們所呈現的是最接近真相的版本。然而,在法庭上呈現的版本很多時候是片面的,始終我們未必能真實地呈現經已發生了的事實。而當這些案件涉及嫌疑犯時,控辯雙方又會透過不同人的口供,呈現涉案人的性格、往事,嘗試分析他們的動機,增加他們提出的說法的說服力。但人類的個性是複雜的,我們不可能完全呈現一個人的不同面向,因此法庭上呈現的也未必的事實的全部。
電影這個媒介與上述法庭的特徵也很相似,它亦透過選擇性地呈現不同片段、角色的部分行為和性格,來敘述一件事件。雖然《墮下的對證》(Anatomy of a Fall)涉及一宗懷疑兇殺案,但它的重點不在於揭示誰是誰非、找出兇手,而是透過敘述法庭審理的過程,突顯出這過程的片面性,以及一段婚姻關係的複雜性,以及人類本身的複雜性。
在電影裡,控方的重點不是現場的環境證據,只是透過舉出嫌疑人的往事、行為和個性等,嘗試猜測她的動機,把她描繪成一個兇手。其中,控方的重點放在嫌疑人在婚姻裡的角色,與丈夫的關係等,嘗試對嫌疑人的角色加以判斷、甚至是醜化。劇本透過呈現控方如何簡單化一段婚姻關係和一個人的個性,來反襯出一段婚姻關係,以及人本身的性格、行為的複雜性。
看完電影後,我們未必會知道誰是誰非,未必知道嫌疑人是否有罪,但我們見證了Sandra Hüller如何呈現一個女性的不同面向,反思了法庭的局限,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
故事簡介:
德國作家 Sandra 和她的法國籍丈夫 Samuel,以及他們11歲的兒子 Daniel ,在過去一年都一直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的偏遠小鎮過著隱世生活。當 Samuel 被發現在他們所住的度假屋下的雪地身亡,警方隨即就他的死因展開調查,希望查出他究竟是自殺還是被殺。Samuel 的死因成疑,被認定是謀殺致死,Sandra 也因此成為疑犯。案件的審訊漸次展開,調查的不單是 Samuel 死亡時的環境因素,同時也直刺 Sandra 和 Samuel 之間關係的深層次矛盾,引領觀眾踏上一段令人不安的驚心旅程。
想了解更多未來在香港上映的電影?請瀏覽本網站的「電影播映時間表」!
圖片來源: TIFF
資料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