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自由行》:不自由的異鄉人(輕微劇透)
在這個荷里活雲集的聖誕、新年映期裡,相信不會有太多觀眾留意到《自由行》的上映,不過這卻是筆者大力推薦的一部電影。
《自由行》是流亡香港的中國導演應亮的作品,故事講述的亦正正是一位流亡香港的中國導演的故事。雖然導演和電影的主角在一些角色設定和細節上有點不同,但看起來基本上就是導演的一個半自傳電影。在現實中,應亮在幾年前拍了一部有關楊佳襲警案發生後,楊佳母親的遭遇的《我還有話要說》,因此被中國政府封殺,而應亮亦被迫在香港流亡。在電影裡,主角楊樞拍了一部相同題材的電影,同樣被中國政府封殺,並在香港流亡,只不過她與楊佳有一層更深厚的關係:她是楊佳的女兒,她的電影《孤僻者的母親》所圍繞的就是她的母親。而《自由行》說的,就是她在台灣與母親渡過的一個旅程。楊樞的母親一直住在中國內地,受政府的密切監控,而楊樞又未能回到家鄉,因此二人只能透過楊母在海外的旅行才能見面。
自由行,本來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旅客基本上可以自由地選擇他們想到的地方、想逗留的時間、想住的地方。但是,電影中所指的自由行卻毫不自由,楊樞和她的丈夫和兒子在旅程中緊緊地跟隨著母親的旅行團,住在母親所住的酒店,為的就是把握每一個與母親相處的時刻。楊樞在香港流亡,似乎不用再受到中國政府的監控,但她仍然不自由,因為她不能放下她與母親的親情。即使楊樞在與母親相處時總是沉默寡言,總覺得會被母親責怪,但她仍十分關切母親的生活狀況,在整個旅程處處跟隨著她。而電影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楊母與女兒的一番話,她指出之後再受中國政府責難的話,大不了就與女兒斷絕關係。她的這段說話說起來似乎十分淡然,但親情又怎可能這麼容易斷絕呢?或許她這樣說,只是為了讓女兒擁有真正的自由。楊樞和丈夫也不是無情的人,他們在電影尾段作出了選擇,亦面臨離別。電影中,幾位角色離別時的對白都不太多,幾段定鏡的長鏡頭亦拍得十分淡然,但觀眾也知道楊樞的心裡是如何的不捨和擔憂。
除了親情外,楊樞不自由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她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雖然她在香港流亡幾年,但她卻不認為自己是一個香港人,她仍視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即使她面臨中國政府的壓迫,她仍十分重視自己的身份,很想回到家鄉。然而,迫於現實之下,她只能以一個流亡海外的異鄉人身份生活。電影透過楊樞的故事,探討了異鄉人在身份上的異化和矛盾,這樣看事情的角度大概也只有異鄉人才能拍出。雖然楊樞表面上是受親情和身份所困,但一切事情背後的起因還是中國政府的壓迫。雖然電影沒有直接地探討中國的政治問題或中港台三地關係,但劇情和角色的設定處處都埋藏著對於中國社會和權力機構的批判。楊樞本身被迫流亡海外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的作品敏感,因此中國政府以維持社會和政權穩定為由而封殺。當中,中國政府更試圖強迫楊樞刪改電影的情節,此等對藝術審查的行徑,相信在中國內地也非常常見。
同時,電影中旅行團領隊和楊母的對白亦處處反映出內地人的思想和價值觀:他們在所有事情上也只能默默地配合政府的要求,沒有作出反對的餘地。電影以楊母的一句對白,幽默地把那些懂得作出反對的人為「香港人」。除了探討內地社會外,電影亦加入一些香港人「被消失」的背景情節,反映出香港日漸惡化的處境。同時,電影亦巧妙地發生在台灣,因此以一部電影概括了中、港、台三地的不同,亦反映出台灣現時作為三地裡最自由的地方之可貴之處。但是,這個「天堂」在現時的社會、政治氛圍下,又能維持這樣的狀況多久呢?
筆者在觀看這電影前,看了被視為今年奧斯卡大熱的《羅馬》(ROMA)。在看《自由行》時,也驚嘆這兩部電影的格調是多麼的相似。兩部電影都充滿著濃厚寫實主義的味道,只是《羅馬》用了很多搖攝的長鏡頭,而《自由行》則以定鏡的長鏡頭為主。電影裡不少場面都以楊樞一家人與楊母為主,背景則是旅行團的其他內地旅客。楊樞一家人往往非常安靜,不會有太多動靜;而聲音和動作比較大的其他旅客就反襯出楊家的低調和拘謹,亦突顯出「自由行」的反義。在電影裡,楊樞的孩子的確是最自由的一位,因為他不太明白楊樞等人的憂慮,也不了解三地的政治和社會,大概只有他能在旅程裡真正的「自由行」。難怪導演在電影的結尾指出,電影是獻給他的孩子的,也希望大家能保護我們下一代的自由。
預告片:
故事簡介:
五年前,因拍攝《孤僻者的母親》,楊樞導演(宮哲 飾)遭中國政府處罰,滯留香港,至今無法回國。住在四川的媽媽(耐安 飾)雖多年前胃癌手術成功,但近期復發,很快要再動手術,因此很想與女兒,及四年來只通過網絡「認識」的外孫見面。楊樞導演與香港丈夫(Pete Teo 飾)帶著四歲的兒子(譚心悅 飾)藉參加電影節的機會,從流亡地香港到台灣,來實現這次家庭團聚。無奈媽媽不能脫離旅行團「自由行」,女婿訂了與媽媽相同的酒店、查好旅行團路線,協助全家在台灣的酒店和各風景區會面。
圖片、資料來源: Golden Scene Co. Ltd.